作者:史遇春
 
(四)
 
一路上,有一根竹杖陪我左右。
 
這竹杖,還是黃兄恻隱,在山下時,從山裏的小姑娘那裏買得的。
 
記得在上山必經的路邊,有個小女孩拿了一捆竹杖在賣。那孩子大約十一二歲,或者更小,很是腼腆,多少有些羞澀,全是鄉村的樸實,問話時,怯生生地。
 
起初,以爲這竹杖隨手帶著,也只是玩玩罷了。誰承想,竟一路相隨,成了我的左右手。
 
這竹杖,拄了一路,竟也拄出了一些情思,李太白再一次與我神會:
 
我本楚狂人,鳳歌笑孔丘。
 
手持綠玉杖,朝別黃鶴樓。
 
……
 
甚至,還想到了《神雕俠侶》中洪七公的打狗棒。
 
看著遠遠的雲峰,摸摸手中的竹杖,我也得了一句:
 
手扶綠玉杖,伴我入青雲。
 
扶著手杖,一路攀登。便入了瀑布的地界。這瀑布,也是平生首見。
 
第一條,是雲谷飛瀑。
 
遠遠望去,瀑流從山頂落下,潔白如洗,晶瑩如冰。雲谷飛瀑雖號“瀑布”,但並非如“布”,卻似珠簾,風動之間,閃躍跳動。
 
從下往上看,突出的岩石偶有攔截,瀑布遂成幾節,攔截處成水花,顔色更白、更亮。瀑流舒緩下注,沒有急躁,幾近柔穩。
 
瀑流的橫面不寬。瀑流幅面中間水流齊整,說是“布”,亦屬形象描摹;瀑流幅面兩側散亂,如珠斷線,跳奔自如,珠珠活潑可愛,粒粒輕盈靈動。
 
走近雲谷飛瀑,先是感覺到柔如輕鴻,密如細雨的小水珠親吻臉頰。走了一段山路之後,冬的冷意已被登山的惬意與熱情送走了。臉上暖暖的,被這飛瀑濺出的輕霧一襲,是爽心的舒適。
 
再仰頭望去,雲谷飛瀑更見其高。水流貼著岩石下滑,上面舒緩,下面疾速,衝入近地小潭,形成一個下壓的水花,令人著迷。
 
沿著雲谷飛瀑上行,即入玲珑瀑。玲珑瀑小巧而短促,瀑流較雲谷爲疾,瀑流幅面比雲谷寬而整齊。不用多講,其得名“玲珑”二字,便是正解。
 
玲珑瀑之上,又得魚鱗瀑。魚鱗瀑的名號,臆得于其瀑流形態。其長度遠過玲珑而稍遜雲谷。魚鱗瀑從上而下的瀑流景狀沒有雲谷的“飛流直下”,也沒有玲珑的“滴水不漏”。
 
魚鱗瀑多少有些坡度,順山形的走勢而沿著岩石的傾斜而流動,如鋪在斜坡上的魚鱗狀絲綢,隨風而翻動。
 
瀑水沿坡而下,被岩石一塊一塊的突起不平所激蕩,形成一塊一塊整齊有序的魚鱗狀水花,煞是美觀。
 
魚鱗瀑並非一氣呵成,而是有分節,每節因地勢、坡度、突起、流速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魚鱗狀水花。雖有分節,但各節之間並非一刀截斷,而是自然銜接,天衣無縫。
 
近落地處,水流湍急,魚鱗由方菱而成長菱,入潭而彙成一體,其妙莫名。
 
自魚鱗瀑而上,便是玉龍瀑。名爲玉龍,在于其形如龍,其態如玉。因爲山勢轉移,玉龍瀑呈忽隱忽現之奇,即瀑流某處入目而另一處卻爲山所遮,難得一睹。所謂“神龍見首不見尾”,此即是也。
 
山行玉龍瀑,正霧氣升騰之時,此玉龍真有飛天之勢。
 
忽入一處,且少竹子,而多雜木,但見一瀑,即號“白練”者。
 
唐人徐凝有詩雲:“千古長如白練飛,一條界破青山色。”雖爲人诟病,但這“一條界破青山色”卻是出塵之語,非常人能道得也。
 
瀑名“白練”,是其有別于“布”也。
 
此瀑乃衆多瀑布中瀑流橫面最窄的一個,流速較快,瀑流的顔色看去全爲白色,遠望有白練飄飛之感。
 
山多秀色,也富人文。
 
朱熹遊此山,曾賦五律一首《袁州道中》:
 
我行宜春野,四顧多奇山。
 
攢巒不可數,峭絕誰能攀。
 
上有青蔥木,下有清冷灣。
 
更憐灣頭石,一一神所剜。
 
衆目共遺棄,千秋保堅頑。
 
我獨抱孤賞,喟然起長歎。
 
宋袁洪在山間時,亦層賦七律一首,其末聯雲:
 
“昨來因結東林社,也得僧家一日閑。”
 
想想,塵世擾攘,能于山間行走,亦是浮生一大趣事。
 
山行間,黃兄曾問及李義山《夜雨寄北》一詩:
 
“何當共剪西窗燭,卻話巴山夜雨時。”
 
人生在世,能有人相知相望,共剪燭心,齊說夜雨,也是一種詩意啊。
 
明月山有月老坡,曾留一影,也算是和這詩情無聲的默契吧!
 
這一天,在山下是陰天;在山腳是霧天,在山腰是雲天,在山頂是晴天。
 
人生,大約亦是如此。心境的陰晴,不在于你所認識的外表,而在于你所站立的高度。
 
山號明月景勝畫。
 
拉雜說了這許多,算是對此行的不忘吧。
 
他年若再有幸,再來山中蕩滌俗氣。
 
(全文結束)
 

arrow
arrow

    塵境心影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